乐鱼网站下载
科陆电子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随着国家能源转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是未来能源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坚强智能电网是关键,推进源网荷储协同互动是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也是我国电网智能化的全面建设时期,国内电力工业和经济建设将持续跨越式发展,智能电网行业仍将处于持续、稳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行业总体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分别制定了服务国家新战略的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约合2.23万亿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南方电网建设将投资6,700亿元,以加快数字电网和现代化电网建设进程,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十四五”期间全国电网合计约3万亿的投资将投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双碳”目标实现作准备。
新型储能是助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也是催生能源新业态、抢占能源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2020年以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得到前所未有重视,在高比例不稳定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压力下,新型储能技术对新能源大规模普及的价值充足表现并成共识,“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推动储能市场与“风光”发电新能源市场繁荣共进。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源侧、电网侧及用户侧均对新型储能设备有迫切需求。全力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清洁低碳发展,是推动我们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要求,也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
2020年4月,国家发布“新基建”七大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位居其一,表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行业发展的坚定支持。自纳入“新基建”以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积极发展阶段,地方政府争相发布相关布局规划,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导向让更多的投资主体关注并进入充电桩行业,对充电桩行业注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发展的必要基础设施,即将迎来迅速增加,国家有关政策已明确将财政补贴从“补车”转向“补桩”,并引导地方财政补贴从“补购置”转向“补运营”,同时加大峰谷电价实施力度,积极引导充电基础设施参与电力削峰填谷,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在市场、政策双重利好推动下,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2020年我国宣布能源安全新战略后,综合能源服务成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虚拟电厂、电力市场/售电公司、现货交易、电碳交易、光伏整县/市推进计划等各种新形式不断涌现,综合能源服务为资本投资、运营服务、工程总包和设备制造商提供万亿市场的大舞台,五大四小发电集团、电网公司、电建公司和各种社会资本纷纷投入综合能源服务。
在碳中和理念指导下,利用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储电、储氢、储冷、储热)、热泵技术(太阳能热泵、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电冷热联产联供技术(天然气、生物质、废气等能源)、电能替代技术(电动汽车及其充电、电锅炉、电加工、电取暖等)等技术方法,综合能源服务能够很好的满足用户对电、热、冷、水、气的多种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司是一家以能源的发、配、用、储产品业务为核心,集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能源领域的综合服务商,在报告期内主要是做智能电网、新能源及综合能源服务三大业务。
智能电网板块业务是公司的核心基础,核心技术是高精度量测技术、电力系统保护控制技术和—二次融合技术,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主流供应商,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最重要的包含标准仪器仪表、智能电表和智能配电网一二次产品和设备。
A、标准仪器仪表。包括高精度交直流电力测量、计量检定用标准仪表和标准源,大多数都用在电网各级计量院和自动化检表线,为智能电表和电动汽车充电桩提供检定服务。
B、智能电表。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海外智能电网建设用各种标准的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装置,提供AMI解决方案。
C、智能配电网一二次设备。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智能配电网建设提供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一二次融合环网箱、智能配电终端、故障指示器、柱上开关、环网箱、配电变压器和高低压配电柜。
公司紧跟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战略发展趋势,开展产品研制,基于分布式边缘计算、物联网技术、操作系统、容器技术等,以及“硬件平台化、业务APP化”设计理念实现电网“数据全采集、状态全感知、业务全穿透”,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提供智能产品及业务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储能业务基本的产品包括能量型储能系统、功率型储能系统、室内型储能系统、室外分布式储能系统、移动储能系统、储能双向变流器、光储一体变流器、中压变流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主要使用在场景有:火电厂联合调频、新能源配套储能、电网侧调峰、用户侧填谷套利、无电地区微电网等。
新能源汽车充电及运营业务涵盖全系列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够给大家提供基于公交场站、的士码头、物流园区、商业地产等全场景下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综合解决方案。
A、集中场站式公共充电解决方案B、住宅区及商业区充电解决方案C、分布式充电公共充电解决方案
同时,公司基于云架构构建的充电运营平台,通过自主研发充电云平台,向上对接政府监管平台、横向完成相互连通操作,向下兼容停车,广告媒体等应用场景,完善的C端和B端应用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商、新能源汽车经销商、充电运营企业、新能源汽车运营商、新能源汽车个人用户等提供智能高效的运营管理服务。
通过综合能源(电、冷、热、气)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节能、储能、多能互补、能源保障、能源增值等)。主要是以电网为依托,以电力供应为基础,面向用户电、冷、热、气等差异化的能源需求,依靠区域配电网、供热(冷)网和天然气网,采用现代科技及网络技术,为用户更好的提供能源供给,节能和能效监测,涵盖设计、施工、设备供应、设备运维和工程服务及能源信息化增值等服务。
公司采取“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经营模式,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更注重寻求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提供售后服务、运维服务,不断的提高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公司业绩驱动因素大多数来源于行业发展推动、客户的真实需求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的精细化运作、核心竞争力或服务能力提升带来的商业机会等。
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公司所处行业拥有较为广阔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公司积极参加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地方电力公司以及海外电力公司等客户的招投标活动;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能源央企、地方能源企业等知名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开拓非电网市场。公司始终将产品质量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服务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的管理和控制,以持续增强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公司深耕电力行业二十余载,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以创新引领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公司格外的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并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应用。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曾多次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在行业中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实验室得到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获得CNAS资质。
公司研发实力丰沛雄厚,研发产品覆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大部分需求,同时海外电能表产品通过了多项国际主流认证,包括MID、KEMA、STS、DLMS、STS6、IDIS认证。公司研发的一二次融合柱上断路器和一二次融合环网柜设备,多种型号产品通过了中国电科院专项检测、协议一致性检测和加密认证检测。公司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制订,进行了大量前瞻性研发及技术储备,在电能表“多芯模组化”技术、蓝牙脉冲电能表检定技术、电能表端子座测温检测技术、边缘计算技术等领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开发的多款产品获得中国电科院等相关权威部门的认证,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企业,研制的储能变流器(PCS)产品现已覆盖全系列(500W-4MW)、全类型(高频调制模块化、传统功率系列化、高压级联)。近年来,公司深挖储能核心价值,完成了针对储能系统的多项核心应用功能专项研发,如以储能离网系统中的无限制、无主从的并联技术;储-柴发电系统的融合技术;弱电网频率、电压支撑技术;末端电网电压提升技术;提高电网新能源占比的构网型PCS技术,并率先在北美市场实现多项技术的商业应用。储能电池系统方面,公司依托2012年获批成立的国家能源局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规模化储能并网工程实验室,积累了10年的储能电芯测试和研究经验,现已拥有较完善的储能系统集成能力。公司自主研发的主动均衡型BMS(电池管理系统)可实现对电池成组后的高效管理及均衡,解决储能电池系统大批量矩阵式使用中电池一致性所带来的影响;自主研发的EMS(能量管理系统)可灵活部署,适用工商业、光储充智能微电网、火储联合调频、新能源配套系统,可实现对储能电站BMS和PCS和电气设备的集中监控,统一操作、维护、检修和管理。其中,公司基于电池使用寿命和调频补偿收益等因素的经济寻优算法在火储联合调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品牌是企业的软实力,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已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深圳知名品牌”、“国家863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1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度中国十大储能集成商”、“2021年度十大储能PCS企业”、“2021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示范项目奖”等多项荣誉和资质,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先后为多项国家和地方级重点示范项目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与多层次的定制化服务。公司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有利于发挥各产品线的协同效应,各业务板块互相借力,成为协同发展的闭环业务,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凭借自身的产品的优点和系统解决方案,公司产品已覆盖电力能源的发、配、用、储所有的环节,可为电力客户实现源-网-荷-储的协调控制提供全方位产品与服务,提供完整的AMI和智能配电网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具有综合能源能效管理云平台、新能源汽车及充电站运营管理云平台,电化学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云平台等,为能源细分市场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和服务,在夯实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向产业链的上游及下游进行延伸和叠加。
公司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一直在优化薪酬体系与绩效管理体系,将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公司经济效益优势。在高端专业人才流动频繁的大环境下,企业具有大批在智能电网、新能源等业务领域有资深行业背景、丰富行业经验的生产及管理人员,公司多位核心业务与技术管理人员在公司任职时间长达十年以上。近年来,面对新的竞争环境与挑战,公司持续关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并不断挖掘新的人才给公司补充新鲜血液。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大大上涨、芯片等主要原材料紧缺等纷繁复杂的外部局势,公司在董事会领导、管理层带领下积极应对,持续聚焦和深耕主业,挖掘市场机会,以“全员共担、挖潜增效、提升盈利”为年度指导思想,凝心聚力、排除万难,实现主营业务正常运作和风险可控。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做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紧跟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建设和南方电网“数字电网”转型步伐,持续聚焦于电网在发、配、用、储等领域的相关这类的产品及解决方案需求,积极深耕老客户、挖掘新客户、拓展新市场,在多个市场领域取得突破。
报告期内,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电能表、计量箱、采集终端等产品的招标总量同比增长,新型终端及多芯表计需求逐步放量,公司完成了国家电网、南方电网2021年新标准系列表计开发及送检,积极参加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相关项目招标,中标数量及金额均排名靠前。其中,公司在国家电网2021年电能表(含用电信息采集)招标采购项目中,合计中标约5.96亿元;在南方电网2021年计量产品框架招标项目中,合计中标金额约2.19亿元;在各省电网公司2021年计量箱招标项目中,合计中标约1.69亿元。公司完成了按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新技术规范研发的智能线性电终端产品,开展了智能化数字化低压柜研发技术,并已完成了研发技术和样机试制,可投入量产。公司的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工矿企业、发电集团、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城市楼宇、新农业投资、电厂能源改造等。公司控股子公司在南方电网公司2021年配网设备框架招标项目中,合计中标约1.29亿元。
公司海外电表市场主要集中于非洲、亚太、南美等地区,报告期内开拓欧洲市场取得明显进展,顺利完成欧洲客户的首单交付;公司在海外电表市场完成从纯产品到系统化解决方案的全面转型,已在多家海外电力公司批量应用。
公司自2009年涉足储能领域,是国内较早进入储能行业的企业之一,在AGC调频、电网调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配套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和经验。近年来,公司积极开拓国内电网侧调峰、用户侧填谷、火储联合调频以及海外表前储能市场、工商业储能市场,交付范围由国内拓展到海外。
报告期内,公司大力布局海外储能市场,与全球知名能源企业(世界500强)达成全球储能业务的深度战略合作;签署了美国印第安纳州最大储能项目(38MW/109.3MWh)合同,其中一期14MW/46.3MWh已于2021年7月顺利投运;实现大规模单机2MW储能变流器(PCS)北美出货,现已应用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纽约州、印第安纳州及波多黎各(美国自由邦)。公司已在北美、非洲、澳洲、日本等地区实现电网级储能产品的批量出货。
报告期内,全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快速地发展,公司在公交充电市场、地产充电桩市场、主机厂随车桩市场不断布局与发展,持续加强与地方交投、城投的合作,从细分市场和客户的真实需求深入挖潜,快速实现用户需求。公司在公交行业合作客户累计超过100家,并持续巩固公司在一线城市深圳、广州公交充电市场的优势地位。公司进一步拓展地产充电桩市场,以设备+安装+运营多组合的方式给用户带来更多价值。公司深耕主机厂,与小鹏、爱驰、威马、长城汽车601633)、吉利等新势力车企合作,受益于新能源乘用车在2021年的强劲增长,公司配套的随车桩业绩也有较大幅度增长。2021年,公司完成广东电网公司框架招标采购5,200万元项目的交付任务,为后续开拓电网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司充电运营平台与行业内二十多家省市级监管平台、第三方充电平台、网约车平台等实现了相互连通。截至报告期末,充电云平台接入站点覆盖全国28省约180个城市,整体规模居全国运营商前列。
公司依托在智能电网和新能源产业链方面的优势,整合能效诊断、节约能源改造、用能监测、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冷热电三联供、储能、云平台、变配电自动化等产品和技术,积极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从供能、配电、储能、用能到运维,从前端咨询到方案整合,提供全生命周期产品及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园区和现代农业的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完成甘肃第一个热电解耦项目的系统集成及多个集中供热能源站项目,并先后对安徽滁州嘉吉工业园、广东五沙工业园进行了节约能源改造,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全场景运营能力的综合能源服务公司。
公司始终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的提高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目标,聚焦低压配电用电侧,实现国产开源操作系统RT-Thread在智能电表上的首次应用;完成国家电网、南方电网2021年新标准系列量测表计开发送检;成功研发投运美标2MW PCS液冷项目;推出IR46相关高精度标准表、功率源等核心产品;研制出符合欧美标准的高端充电桩及智能电表产品;智能终端实现充电桩有序充电控制,分布式能源接入与管理等;推出车载式充电桩检测装置。
2021年,公司(含子公司)共申请专利155项,获得专利141项;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申请专利1,745项,获得专利1,206项。
报告期内,公司对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通过组织合并、业务整合等方式,提升各业务单元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公司智能电网和储能两大核心产品生产线于报告期内分别迁入顺德制造基地和江西宜春制造基地。公司借制造基地搬迁的契机,升级改进生产系统和生产设备,提升工厂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提升制造环节的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逐渐完备风控与内控体系建设,加强商机评审、开标评审、合同审查等环节的风险管控,推动经营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此外,公司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实现对人、财、物、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和运营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推进非主业资产的处置工作。公司完成了察县光伏电站转让、江西陆能景置业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退出商业保理业务,注销或关停业务停滞或低效运营的子公司,回笼资金缓解经营压力。
报告期内,公司以落实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为契机,对公司治理情况做认真自查,逐渐完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顺利完成第八届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董事会继续发挥独立董事和专门委员会职能,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公司持续强化“三会一层”治理沟通机制,充分的发挥独立董事、监事的监督作用,逐步的提升规范运作水平,推动公司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随着国家“双碳”能源战略转型的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物联网化方向发展。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生态中,能源的计量、结算、统计等环境都将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对电能计量、数据采集终端等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推动了智能电表及其配套产品的升级换代。智能电表及其配套产品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关键设备之一,未来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约合2.23万亿元),南方电网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加上其他区域性电网公司,投资总额或将超过30,000亿元,相比“十三五”期间增加16%。南方电网“十四五”规划中,除了未来五年总投资相比“十三五”增加34%外,明确将配电网建设列入“十四五”工作重点,规划投资达到3,200亿元,约占电网总投资的48%。随着电网建设重心由主干网向配网侧转移,电网建设由快速地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未来配电网建设将向智能化与一二次融合主动配电网方向发展。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加强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推动电力来源清洁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适应新能源电力发展需要制定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策略和总体设计,鼓励各类企业等主体热情参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全球智能电网建设带动了智能电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容量。根据咨询公司NavigantResearch的预测,全球智能电表的渗透率将从2019年的41.2%上升到2028年的59%。在全世界内,亚太地区智能电表渗透率最高(中国为主要市场),非洲地区的智能电表部署增长潜力大。整体看来,国际电力市场持续增长,全面普及用电基础设施,并逐步向智能化升级。
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驱动下,新型储能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其规模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锂离子电池材料与工艺进步,系统成本一下子就下降,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技术指标大幅度的提高,带动储能度电成本迅速下降,储能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电网侧缓解电网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储能、延缓输配电扩容升级储能、应急供电保障储能,电源侧火电厂联合AGC调频、新能源配套储能,用户侧主动削峰填谷储能、分布式储能聚集虚拟电厂、共享储能商业化运营将快速发展。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指导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新能源配套储能为有偿服务、电网储能调峰收取容量电费、允许储能参与现货交易,这三大政策解决了困扰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盈利模式问题,为储能的快速地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强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对我国的分时电价进行了统一的规范,规范为尖峰、峰、平、谷四个时段,进一步拉大了峰谷差,峰时电价为谷时电价的3~4倍,尖峰电价为峰电价的1.2倍。该电价政策进一步为储能和综合能源服务带来了长期发展机遇。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提升至39%左右,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从有关规划方案看,将新能源与新型储能技术相互结合、一起发展,正成为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力方向。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2020年装机容量为328万千瓦。以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为3,000万千瓦计算,2020-2025年新型储能的5年CAGR为56%。
从全球市场来看,储能是实现“碳中和”、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经之路。在各地区能源结构、社会经济水平、电力基建与电力市场完善程度的分化下,各地区出台了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提高储能供给质量、提升储能经济性、激发储能需求。美国方面,2021年9月,储能系统投资税收抵免(ITC)激发鼓励措施被纳入美国众议院的税收编写财会委员会的议案草案中,同时计划将太阳能发电设施的投资税收抵免(ITC)延期,以及重新引入太阳能生产税收抵免(PTC)。独立储能系统也获得了投资税收抵免等利好政策,对市场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2021年10月9日,美国能源部(DOE)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美国计划从2021年至2024年实现超过14.5GW的电池储能。
欧盟方面,2020年3月,欧盟将“面向所有欧洲人的清洁能源配套”(CleanEnergyPackageforallEuropeans)计划中的目标纳入欧洲第一步《气候法案》中,该法案将赋予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法律约束力。在法规层面,欧盟将重新修订之前的能源基础设施监管框架,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项目列表中(PCIs)加入包括电化学储能项目,氢气存储等设施,将石油和天然气项目从PCI和各项目列表中删除。欧洲净零排放报告数据显示,欧盟需要在2030年前部署装机容量为25GW的电池储能系统,到2050年将部署150GW以上电池储能系统才能实现碳中和。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保有量迅速增长,电动汽车充电需求不断增大。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鼓励充电商业模式创新,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明显提高;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
参照中汽协预测,预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以上,预计到2025年销量有望达到975万辆。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84万辆,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261.7万台,车桩比3:1,仍存在比较大的缺口。2021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达93.6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34.0万台,同比上涨89.9%;随车配建充电桩激增,增量达59.7万台,同比上升323.9%。2021年充电总电量达111.5亿kWh,同比增加58.0%,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一系列实施意见,综合能源服务从此蓬勃兴起,成为一个极具潜力和规模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点。
2020年我国宣布能源安全新战略后,各类锅炉煤改电等电能替代需求巨大,综合能源服务成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虚拟电厂、电力市场/售电公司、现货交易、电碳交易、光伏整县/市推进计划等各种新形式不断涌现,综合能源服务为资本投资、运营服务、工程总包和设备制造商提供万亿市场的大舞台,五大四小发电集团、电网公司、电建公司和各种社会资本纷纷投入综合能源服务。
据国家电网公司研究,预计2020-2025年,我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市场潜力规模有望由0.5万亿元~0.6万亿元增长到0.8万亿元~1.2万亿元,2035年步入成熟期,市场潜力规模约在1.3万亿元~1.8万亿元。
2021年公司的控制股权的人、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深圳资本,开启了公司发展新篇章。为了“面向未来、再造科陆”,公司结合“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国家战略和产业机遇,以发展新征程为新契机,重新构建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新时期,公司的战略定位,是深圳国资控股的一家国际化能源综合服务商;公司的战略愿景,是致力成为深圳国资系统新能源服务领域标杆企业。
公司将持续充实能源综合服务商的内涵,努力向以自主技术、精益制造为支撑的方案提供商迈进。在业务上,发挥熟知电网的优势,巩固提升智能电网相关业务的压舱石、基本盘作用,推进产线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改造;紧抓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新型储能发展指导意见、完善分时电价及并网管理、“十四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带来的产业机遇,加快扩大产能基础,拓展国内国际尤其是欧美等储能应用相对成熟的市场,发挥公司在储能产品集成、关键核心组件、安全管理运营等的自主技术沉淀优势,巩固公司在国内发电侧调频调峰应用的相对领头羊,大力创新发展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的商业化应用领域;丰富新能源综合服务模式,发挥协同效应、做大产业平台价值。同时,将夯实公司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积累,主动应对产品生命周期和市场之间的竞争迭代;以市场战略营销为导向,整合内部资源、创新品牌推广;坚定推进公司产品线的国际化布局;主动积极地推进国资业务协同。
公司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将以新思维和新能力直面新旧挑战。短期以优化调整财务结构和资产业务结构、促进重大战略攻坚项目落地为目标,尽快改善基本面;中长期以形成延绵澎湃的增长内生动力为目标,实现公司的产业、业绩、平台、品牌和资本“五大价值”。
2022年,公司经营目标为“坚定战略、夯实基础、紧抓机遇、稳中求进、进中提质、提升盈利”,公司经营管理层将与全体员工一起努力,通过以下措施确保公司2022年经营目标的顺利达成。
1、继续聚焦核心主业,巩固智能电网板块的压舱石、基本盘,确保该板块业绩稳健增长。
2、抢抓储能业务板块的行业发展机遇,丰富产品类别,提升产能,抢抓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多场景应用市场。3、发挥全产业链优势载体,推进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取得新突破。发挥公司在能源服务领域产品和集成优势,丰富新能源综合服务模式,发挥协同效应、做大产业平台价值。
4、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自动化生产改造,持续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和数字化战略,推进精细化管理,多措并举推动协同降本。
5、以“层级扁平化、职能共享化、运营一体化”的矩阵式管理组织架构为目标,对各事业部及经营主体进行赋能、联动、服务和管控;持续健全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机制。
6、继续对现有非主营业务、资产和股权进行清理,提升资产质量,加速资产变现及资金回笼。
公司将持续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多措并举回笼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寻求增量资金;积极地推进非公开发行股票、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等相关工作,探索多种融资方式,改善财务结构,保障资金安全。
公司产品主要使用在于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等产业的发展,公司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若未来相关产业政策发生较大调整,可能会对公司业务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公司将积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动向,加强政策研判和市场研究,紧跟政策调整的步伐,及时作出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研究开发策略,创新商业模式,保持公司在细分行业的领先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控股及参股公司较多,对企业组织治理、管理制度、运营体系等方面带来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挑战,公司经营决策和风险控制难度增加。若公司不能持续改进和提升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将面临来自管理方面的风险。
公司将进一步梳理公司组织架构体系,逐渐完备内控机制,在制度建设、组织架构、运营管理、子公司管理、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加强管控,提升公司整体决策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根本,技术优势一直是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公司通过对研发技术人才多年的培养及储备,目前已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经验比较丰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的开发团队。公司已通过核心技术人员股权激励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核心技术人员和研发团队的忠诚度和凝聚力,但随公司所处行业竞争的加剧,公司仍存在技术失密和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假如慢慢的出现技术泄露或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情况,将会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将执行严格的技术保密制度,与关键技术人员签订《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公司将持续为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营造宽松的创新机制,结合期权激励计划等激发鼓励措施,使核心技术人才能共享公司发展成果,降低技术失密和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若业务开拓不达预期,或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信贷政策和长期资金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或调整,可能会引起公司的融资受到限制或公司的融资成本上升,使公司面临一定的压力。
公司会一直在优化资本结构,继续加强与银行的稳健合作,同时也将利用好上市公司平台,多样方式筹措资金,保障资金安全。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积极应对但时有反复,海外疫情未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受其冲击,我们国家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且影响程度及维持的时间均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疫情影响持续扩大,市场环境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抑或在后续经营中再次遇到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将关注疫情的进展,加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沟通,转变营销观念和思路,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开展战略备料,通过加强管理、批量采购、适度储备等方式控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公司经营和发展的不利影响。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